最近在看格里高丽.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觉挺有意思,这里给大家分享其中一个实例,就是贸易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好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寓言故事

假设只有两个人并且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一个是农民,一个渔民,而商品是鱼和大米,他们都能够捕鱼和耕种,但是效率是不一样的,我们假设一年中农民只耕种,可以生产480kg大米,只捕鱼,可以捕捞240kg鱼。而渔民只耕种,可以生产160kg大米,只捕鱼,只能生产160kg鱼。

问题

这种情况下,农民在效率上完全盖过渔民,那么是不是完全不需要贸易呢?

答案

答案是否定的。

贸易

假设农民一半时间耕种,一半时间捕鱼。那么他可以获得240kg大米,120kg鱼。渔民可以获得80kg大米,80kg鱼。 但假如农民3/4时间用于耕种,然后用1/4用于捕鱼,而渔民全部用于捕鱼的话。然后农民用90kg大米跟70kg鱼进行交换。 那么最终农民将获得4803/4-90=270kg大米,2401/4+70=130kg鱼,而渔民将有90kg大米,160-70=90kg的鱼。 农民将多获得30kg的大米,10kg的鱼,而渔民将多获得10kg的大米,10kg的鱼。

解释

可以看到,在有贸易的情况下,虽然农民不论是在耕种还是捕鱼上都明显优于渔民,但是仅仅是通过贸易,而没有增加各自的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就使得双方都获得了比原来要更好的结果,这其实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的问题,机会成本是为获得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我们知道对农民来说,每kg鱼对应的机会成本是480/240=2kg的大米,而对于渔民来说没kg的鱼对应的机会成本是160/160=1kg的大米,因此对于双方来说,渔民生产鱼的优势更大,这叫做相对优势,虽然从绝对值来说农民效率高,但是渔民的相对优势大,在合理的贸易下,渔民全部用于捕鱼将会是双赢的局面。

总结

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对于理解为什么社会越发达,分工明确,效率可以大大的增加非常重要。 也就可以理解,美国明明不论在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是领先地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可以通过贸易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